从厚重到轻薄 探寻笔记本电脑发展史
相比于传统PC机,笔记本电脑的精髓就在于便携性,是它真正实现了人类自由无极限的梦想,那是谁制造了历史上第一台笔记本电脑?笔记本电脑的发展又经过了几个阶段性的历程?影响笔记本机型变薄的因素又有哪些?在未来笔记本可能是什么样子的?带着以上问题,就让我们一起来看看笔记本的发展史。
■什么是笔记本电脑?
笔记本电脑(英语:NoteBook Computer,简称为:NoteBook、NB),中文又称笔记型、手提或膝上电脑(英语:Laptop Computer,可简为Laptop),是一种小型、可携带的个人电脑,通常重1-3公斤。
发展趋势:【体积越来越小,重量越来越轻,而功能却越发强大】
体积越来越小,重量越来越轻,而功能却越发强大
随着笔记本行业的发展,在过去的20多年里,我们不断突破极限,一次又一次将笔记本的重量降低,把笔记本的厚度压缩,目前世界上最轻的笔记本仅500多克,最薄的笔记本平均厚度不足1厘米。
■谁制造了历史上第一台笔记本电脑?
1996年,美国《电脑杂志》提到康柏于1982年11月推出了一款手提电脑,重28磅(约合14公斤),这应该算是最早的笔记本电脑雏形。但IBM却拒绝接受这个说法,坚持认为它在1985年开发的一台名为PC Convertible的膝上电脑才是笔记本电脑真正意义上的“开山鼻祖”。
康柏1982年11月推出一款手提电脑
IBM认为它在1985年开发的一台名为PC Convertible才是笔记本电脑真正意义上的“开山鼻祖”
美国人因为第一台电脑争吵不休的时候,大洋那边的日本人也不乐意了,因为他们认定世界上第一台真正意义上的笔记本电脑是东芝公司的T1000,这款于1985年推出的产品采用Intel 8086 CPU,512KB RAM,并带有9英寸的单色显示屏,没有硬盘,可以运行MS-DOS操作系统。
日本人因为他们认定世界上第一台真正意义上的笔记本电脑是东芝公司的T1000
“谁制造了第一台笔记本电脑”的争执,实际上在于日本人和美国人对笔记本电脑前身的理解不同,上世纪80年代初,IBM开发出个人PC后,人们梦想着开发出一种能够随身携带的PC产品,1983年,《国家电子》杂志首度提出了“手提电脑”的概念,后来这个概念又演变为“膝上型电脑”。
当时包括苹果、IBM和康柏等公司都推出了这种产品。在美国人看来,正是“膝上型电脑”的发展催促了笔记本电脑的诞生,严格来讲,当时日本人所开发的“移动PC”更接近于今天的笔记本电脑。为关键的是,正是在东芝T1000推出之后,笔记本电脑相关的各种新技术、新产品才纷纷出现,市场开始全面快速的发展。
1985年,东芝推出T1000,第一次给人们带来‘笔记本电脑’的概念
2001年,《美国计算机协会学报》在纪念PC诞生20周年的一篇报道中写了“1985年,东芝推出T1000,第一次给人们带来了‘笔记本电脑’的概念。
■1990-1994:笔记本电脑开始进入发展轨迹
◆苹果:1989年9月,这是苹果公司面向用户推出的第一款笔记本电脑
1989年9月,这是苹果公司面向用户推出的第一款笔记本电脑,这款电脑在当时推出市场的时候性能大大超出了其它便携电脑(笔记本电脑),它采用了68HC000处理器,这是Motorola 68000的低电压版本运行频率为16MHz,内存为1MB(最高可扩种为9MB),内置了40MB的SCSI硬盘。
1989年9月,这是苹果公司面向用户推出的第一款笔记本电脑
这款笔记本采用的显示屏依旧为10寸单色液晶显示器,分辨率为600X400(原本应为640X400,但当时市场接纳程度不乐观,故调整为600X400),不过这款液晶的响应时间在当时的显示器中是非常出色的。当然也正因为性能卓越,这款笔记本的价格十分高昂。
◆IBM:1992年10月5日,第一台ThinkPad问世
1992年10月5日,这对于IBM公司具有非一般的意义,第一台ThinkPad问世了ThinkPad 700C,从此以后对于黑与红的追求就从不间断,也开始谱写了ThinkPad的成长之路,目前市面上绝大部分的IBM外观均继续沿用这款设计思路。
700C配备80386(20/40MHz)处理器,8MB的内存以及270MB的硬盘
屏幕为12寸的彩色液晶显示器,据说它还是将PS/2端口引入笔记本
◆Intel:首次尝试推出了Intel Mobile Pentium 75(75MHz)处理器
1994年,这一年Intel公司首次尝试推出了Intel Mobile Pentium 75(75MHz)处理器,这表明台式电脑与笔记本电脑开始正式的分页,朝两条截然不同的道路各自前行,东芝T4900CT是最早搭载这款CPU的笔记本而闻名一时。
1994年,这一年Intel公司首次尝试推出了Intel Mobile Pentium 75(75MHz)处理器
在诞生之初,由于技术上的限制,笔记本电脑大多体积笨重、稳定性差,这个市场长期处于停滞状态,整个20世纪90年代,是笔记本电脑领域英雄辈出的时代。1994年9月,ThinkPad 755cd由IBM推出,它是世界上第一台带有CD-ROM驱动器的笔记本电脑,以此为起点,笔记本电脑从纯商用走向了更为广阔的多元化市场。
■2000-至今:笔记本电脑性能质的飞跃,更小更快的发展趋势
◆2002年:折叠笔记本第一出现在世人的面前;
2002年7月,Xentex FLIP-PAD VOYAGER 对笔记本电脑的新尝试,折叠笔记本第一出现在世人的面前,这款笔记本的屏幕被分割成了两个部分,每部分都为13.3寸,最神奇的莫过于它可以通过折叠将笔记本的面积压缩为原来的1/4。尽管这个笔记本的推出并未受到市场的肯定,但笔记的设计开始走向多元化。
2002年折叠笔记本第一出现在世人的面前,笔记的设计开始走向多元化
◆此后几年笔记本电脑继续发展,相继推出了许多新技术
此后几年笔记本电脑继续发展,相继推出了许多新技术,特别是2006推出了双核处理器和64位处理器,这是笔记本第一次进入双核时代。2006年上半年的主角毫无疑问将会是INTEL公司刚刚推出的Yonah处理器,06年下半年的主角则将会是新的Merom核心处理器。
此后几年笔记本电脑继续发展,相继推出了许多新技术
Merom处理器的上市将会代表着完整的低功耗、双核心64位笔记本专用处理器的正式登场,INTEL公司表示Merom处理器的功耗将会低于Yonah处理器。
◆笔记本电脑向更轻更薄的方向发展
伴随容量不断增大的,是笔记本电脑硬盘体积的不断缩小,最初,笔记本电脑硬盘的厚度超过了17mm,使得笔记本电脑的体积基本没有压缩的空间;90年代末,厂商们将这个厚度降到了12.5mm,除此之外,超薄光驱、TFT液晶屏、锂电池以及无线通讯技术的发展也都促使了笔记本电脑向更轻更薄的方向发展。
如今笔记本电脑加强便携性的同时,具备了更强大的功能
2001年,笔记本电脑在3D显示方面终于有所突破,两大图形芯片巨头ATi和NVIDIA开始涉足笔记本电脑显卡领域,笔记本电脑进入高性能的3D时代,2003年3月,迅驰移动计算机技术问世,再次将笔记本电脑推向了无线通讯新时代,在加强便携性的同时,具备了更强大的功能。
◆全息投影—笔记本
全息投影技术早已不是什么惊奇的技术,不仅在大荧幕上它已经成为科幻电影的标准配备,在日常的娱乐生活中它也已经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将全息投影应用于笔记本电脑不会是特别困难的技术,相信在未来,人们不仅能够通过语音、视频等方式与远方的朋友进行沟通,更可以借助全息投影的技术实现更丰富的联系。
将全息投影应用于笔记本电脑不会是特别困难的技术
相信在未来人们可以借助全息投影的技术实现更丰富的联系
用全息投影来呈现地形、甚至一个星球、一个星系,这样的技术能够带给人们最为直观的立体感受,可以应用于矿产勘探、旅游,甚至战争。初音是各位动漫迷最为熟知的虚拟偶像,其演唱会上就采用了德国 Sax 3D公司的3D全息透明屏播放3D影像,就和看电影一样只不过演唱会上的这个屏幕可以调节局部粒子浓度,从而显示出不透明效果并成像。
◆悬浮—笔记本
很多朋友都会抱怨笔记本电脑放在腿上使用会影响散热,特别烫,那么悬浮技术就能够很好的解决这一问题,当然不局限于空气动力的悬浮装置,磁悬浮也许更适合小型设备,在许多科幻片中,我们都能够看到悬浮飞车的身影,如今这样的装置已经不再仅限于电影了,来自加利福尼亚州的Aerofex公司正在致力于将这样的悬浮车变成现实。
那么悬浮技术就能够很好的解决这一问题
当然不局限于空气动力的悬浮装置,磁悬浮也许更适合小型设备
这辆悬浮车并不复杂,在其车轮处,配备了两个性能强大的水平旋翼。许多旋翼型无人飞行器都是依据这样的工作原理。
◆语音控制—笔记本
只要说一句指令,机器就能够自动识别并且做出相应的反应行为,在电影中无论是超级英雄,还是邪恶的敌人,这种全智能的强化铠甲总是少不了。不仅仅是加强自身的物理能力,他们可以通过全语音控制,来操作铠甲上附带的武器、装置和开启护盾等等,相信未来笔记本也会完全融合在各种设备中,形态更加随意,更加方便。
只要说一句指令,机器就能够自动识别并且做出相应的反应行为
幻想是科技发展的源泉,因为科技发展的本源就是为人类的生活而服务,如今人类对于自然科学的认识仅仅是皮毛,有着更多“不可能”的技术在等待着我们发现,并将其转化到普通的生活当中来。
■写在最后:
现在的笔记本电脑市场并不好过,随着2008年经济危机,全球市场萎靡,购买力下降,导致对笔记本电脑的需求有所减少,而且随着ipad的发布,平板电脑也在冲击着笔记本市场,有人说未来笔记本会被平板电脑取代,但编辑觉得不太可能,不过鉴于移动互联网的快速发展,手持设备功能的丰富,笔记本电脑的黄金时期确实已经过去了,不过我还是期待着笔记本电脑未来会有井喷的时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