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思:凯文·凯利是怎么评价海尔的?

博主:投稿投稿 2024-01-02 10:50:01 101 0条评论
摘要: 路凯林,一个在海尔工作了11年的80后员工,现在他是雷神科技公司的CEO。刚刚过去的4月,他的公司获得了来自紫辉创投的1500万元A轮融资,这是海尔内部第一个获得外部风险投资的小微...

反思:凯文·凯利是怎么评价海尔的?

路凯林,一个在海尔工作了11年的80后员工,现在他是雷神科技公司的CEO。刚刚过去的4月,他的公司获得了来自紫辉创投的1500万元A轮融资,这是海尔内部第一个获得外部风险投资的小微公司。

裴恒,一个28岁的海尔空调用户。3月7日,他从海尔郑州互联工厂接过了一台自己定制的空调。他的空调能上wifi、去甲醛,这也是海尔的第一台定制空调。

咕咚,海尔第一台手持洗衣机。在微博上第一次露面,就被转发50000次。从命名到周边,14万微博粉丝全程参与咕咚的细节设计。开卖30分钟内,微博几乎被咕咚粉挤爆。

······

海尔一直在实践着它的互联网转型之路。

去年年初,凯文·凯利(《失控》作者)来海尔访问,留下了他的一些担心、期望和建议。一年后,我们选择沉下心来反思一次,哪些我们已经做到了,哪些我们还做得不够好。

反思:凯文·凯利是怎么评价海尔的?

海尔将有多开放?

一方面,我能理解海尔的战略发展方向,也赞赏张瑞敏先生开放创新的思维。但另一方面,我也不否认我对海尔探索实践所面临的一些担心。

今天的海尔在CEO的智慧与帮助之下,找到了自己的通道与方向,但接下来,海尔每个员工可能需要几年的时间真正发现“互联网”之于他们的真实意义,“开放与交互”的更深层含义,以及如何成为真正的互联网企业?每个人是否真正信仰互联网的精神,在清楚地回答这些问题之后,讨论如何创造互联网时代的产品与服务会更有价值。简而言之,我们需要去预测,未来的海尔能有多开放呢?

当我行走在海尔的办公楼内部,我似乎还没有感受到那种“开放并联”的氛围,比如我在谷歌及其他IT企业所能看到的,人们忙碌于各种非正式会议,不同部门的员工之间自由无障碍地沟通交流。或许海尔组织内部也是这样,只是我没有看到。我的意思是,唯有成为真正互联网意义的公司,才能创造出互联网意义的产品与价值,否则,再过几年,海尔可能会发现“互联网”三个字的生命周期很短,已经不足以表达出海尔战略发展的内涵与所面临的挑战。

从硬件交互到软件交互

与海尔的两位轮值总裁的交流中,他们都提出了共同的“困惑”,像海尔这样的“硬件公司”如何能很好地去借鉴“软件公司”的战略思维、组织结构、管理文化等等。

事实上,互联网时代已经没有软硬之分,海尔所谈的交互,在鼓励用户参与设计,以及意见的表达与互动上,做硬件和做软件的公司是一样的。以海尔“天樽”空调的创新为例,我们完全可以把空调的壳子打开。事实上,核心在于其中的“软件”。以我的浅显理解,“天樽”还不能称得上是一个完全的互联网产品,严格意义上,它还是个硬件产品,因为不管它有多么智能,给用户带来多大的便利,用户并没有被赋予直接创新和完善它的权利。正如周总和梁总(海尔集团轮值总裁周云杰、梁海山)向我提到的,海尔冰箱内部结构可以按照用户个性化需求进行灵活调整,但这些站在张瑞敏先生前瞻、超前的思想角度来看,还远远不够开放和激进。

我认为“交互”可以更开放,更大胆,要除去“天樽”的外壳,将其中的“软件”预留开发接口,鼓励用户去自己创新,给用户留有足够的空间和便利去创新改变“天樽”。这才是交互的价值所在。在未来,“研发中心”名称本身就很成问题,创新一定是多样化、多形态的,应该鼓励多种创新模式并存。

员工创客化到用户海尔化

海尔提出员工创客化,并且未来发展的趋势是“用户海尔化”,通过并联交互,把用户培养成你的工程师。这又回到“交互”这两个字,一方面需要大数据,大范围并联交互,另外,更重要的是,要从中发现可能只有不到1%的海尔铁杆粉丝,他们为海尔的产品疯狂,他们愿意全情投入到海尔的创新之中,他们会以非常手段去破解改变海尔的产品,虽然人数很少,但正是这百分之一的人去做的事情,却能去驱动整个用户群体。

假设5年之内,我看到有个20岁的年轻人,穿着印有海尔LOGO的T恤,并引以为傲,或许海尔就已经成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