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普:为什么大功率笔记本不用C口充电
前言
USB 协会(USB-IF)所制定的具备广泛通用性的快速充电标准,全称 USB Power Delivery,是目前使用率与通用性最为广泛的快速充电标准之一。
目前最常用的是 PD3.0,最大传输功率 20V5A 100W,如今运用在众多智能设备之中,但面对如今功率攀升越来越快的数码产品,PD3.0 已略显不足。
所以 USB-IF 推出了 PD3.1 新标准,物理接口仍然为 USB-C 通用性不变,在原有PD3.0的基础上新增的 28V、36V、48V 三个电压属于拓展功率范围,三个电压对应的最大输出电流均为 5A,输出功率最大可以达到 240W。
用户可能就会疑惑,明明新规范发布之后可以为高性能笔记本提供满血快充,甚至能为未来大功率非数码设备服务,但为何迟迟不能在大功率需求的游戏本或性能本上见到它们的身影。
USB-C(PD)充电
很多厂商会把各种协议附加于USB-C上,与自家产品互相绑定,使其成为各种快充、传输协议的载体;实际上,USB-C接口只是一个统一的形状,但标准却十分混乱。
MacBook Pro 16 2021 标配首款PD3.1氮化镓充电器,以此为例,使苹果原装140W氮化镓充电器通过雷电4接口为 MacBook Pro 16充电,功率为20.23V 4.71A 95.41W。
外形上与传统笔记本充电的DC圆孔、方口等充电接口相比,体型更加小巧,模具设计上可一定程度降低机身厚度,因此能为笔记本带来了更多的灵活性。
以苹果、联想、戴尔、惠普等几大厂商为例,MagSafe、DC圆孔以及方孔等笔记本充电接口设计互不兼容;并且即使是同一家厂商,对于不同定位的笔记本,其充电器接口也不兼容;商务笔记本多为USB-C端口、游戏本及性能本多为私有接口。
因此USB-C端口像是一个叮当猫的储物袋,各种公有、私有协议皆可收纳,带来的结果就是丰富多样性的功能下,无法支持更大充电功率(PD标准协议限制在100W,即使是苹果搭载的雷电4端口亦是如此)。
此外,虽推出 PD3.1 新标准,最高支持240W充电功率,但无论是240W充电器、240W充电线材的高昂制作成本,还是支持240W PD充电设备,几乎短时间内无法大范围普及。
专用接口充电
大功率笔记本一般多指游戏本或是性能本,厂家为其配备专用充电接口,已达到更高的性能释放及更优的充电体验。
苹果140W氮化镓充电器通过MagSafe 3为MacBook Pro 16充电,功率为27.73V 4.92A 136.68W,此时充电器已经是最大输出功率,已符合PD3.1 新标准下的28V拓展电压范围,但仍需要专用接口方可实现,另外,这款 Mac 笔记本算是商务本还是性能本呢?
使用拯救者230W充电器通过专用方口为拯救者Y7000P 2021进行快充模式,功率计实测功率为237.7W;虽说拯救者系列拥有USB-C端口充电或者USB-C端口拥有充电功能的笔记本,如标压核显的轻薄性能本Y9000x,因为没有独显,95W的PD适配器也接近PD协议支持的最大功率,但对于“大功率”来说仅只有一半的功率水平。
以联想最新推出的拯救者Y9000X为例,其搭载的Intel 12代i7处理器在野兽模式下的性能释放可以达到80W以上,对于目前已经大范围普及的100W PD快充来说已经十分接近功率上限,但对于笔记本电脑来说这才仅仅是CPU的功耗。
大头的还在后面,拯救者Y9000X搭载的3060显卡性能释放可达100W,加上上面CPU的功耗,180W+,如果仅仅是使用100W PD去充电的话不仅不会充电,反而会肉眼可见的掉电。
退一步讲,就算100W PD快充能达到收支平衡,让电脑不掉电。但笔记本自身会根据充电功率实时调整性能(亮度、帧率或是存取速度)释放,显卡、CPU并不能实现最优的性能。
并存的局面
在以前,笔记本电脑的充电接口就只有DC圆口或者方口的充电接口,充电器不通用,想要为笔记本电脑充电就只能选择专门的充电器,这不仅让笔者想起来了现在安卓机使用大功率快充必须要原装充电器一样。
硬件上,虽然接口已经统一了USB-C,但在软件层面快充协议的不同并没有使得快充协议真正的通用。不过好在现在手机厂商都在不同程度上兼容PD快充标准,让自家的手机即使使用常规的PD充电器也可以实现快充,只不过功能较慢而已。
说回笔记本,我们都知道USB-C接口是趋势,这句话不仅适用于手机,也适用于笔记本电脑。现在USB-C已经越来越多的出现在了笔记本电脑的机身上面,但和手机相同,功率的限制导致厂商不能把所有的充电任务全部交给USB-C,或者说软件层面的USB PD快充协议。手机上快充大家各自为政,从目前来看还很难统一;而电脑上则是因为现在大范围普及的USB PD 100W的快充上限无法满足一些性能本的功率需求。
USB PD3.1快充协议已经到来,但要落地以及大范围商用还需要很长一段时间。技术往往是要优先推出,随后才会有厂商去适配。快充的实现是需要充电器、线材以及终端设备共同支持的情况下才走得通。虽然MacBook Pro 16 2021已经率先支持了PD3.1 140W快充标准,但也仅限于自家的MagSafe接口,如果换用支持240W快充的C2C线材通过机身的USB-C接口为电脑充电最高也要卡在100W上限。
对于笔记本电脑而言,DC充电接口为主,USB-C接口为辅,是目前比较好的局面,也是现在大部分笔电厂商采用的策略,至少实现了除了原装充电器外,还可以使用PD充电器充电,虽然慢点;这一点和现在手机自家的百瓦快充、第三方PD的18W、27W快充、手机的无线充电殊途同归。所以,USB-C接口是趋势,这没问题,但就论快充来讲,在一些性能笔电上,厂商自家的DC充电接口和通用的USB-C接口还将持续存在很长一段时间。
充电头网总结
回到最初的问题,为什么大功率笔记本不用C口充电?一方面是高昂的充电原件制作成本和可实现设备的限制,另一方面是现阶段下100W PD充电功率的限制,虽说功率不够,在低负载或是关机的情况下也可使用PD充电,但既然是大功率笔记本,自然是需要高性能释放,一般用户都是边冲边使用的场景,就会出现充电愈来愈少的情况。
另一方面会出现边际效应,电池容量、显卡、CPU性能缩水的情况下,厂商为何不直接制作轻薄本呢!因此目前并没有真正意义上定位轻薄的大功率笔记本,而且大功率笔记本要在动辄150W以上整机功耗的情况下非得强行上个100W不到的充电器,本身就违背主流大功率笔记本的“厚重”的模具设计,并且即使配置市面上的轻薄的100W的PD充电器,整体观感依旧是“板砖”。
USB PD快充协议的240W功率上限才刚刚推出不久,技术的发展和普及需要时间,这一时长可能是几年,也可能是十几年。谁也不知道USB IF是研发准备了多久才推出的PD 240W标准,所以我们看到240W的USB-C充电上限是好事,这至少给厂商开了个好头,方便厂商在充电器、线材以及终端设备上面去做适配,最后才会到用户手里。这样说明了那句话:我们在享受科技带来的好处的同时,也在不断的见证科技的迅速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