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有设计就是最好的设计,小米国民轻薄笔记本体验
2011年8月的小米手机发布会,至今我还记忆犹新。雷军曾在演讲中这样描述小米的设计理念——“没有设计就是最好的设计”。在当时的大环境下,外观设计与外壳材质的竞逐会导致手机成本飙升,小米手机正是抓住了这个契机,凭借最简单的设计与造型,一跃成为1999阵线中性能最强的产品,市场版图被永久地改写了。回想起来,那可真是一段激动人心的岁月。
时间过得很快,一不小心就跨越了整整七年。小米公司已经上市,小米手机和红米手机的造型款式也经历了数不清的变化和改进,“没有设计就是最好的设计”这句话,似乎已经被尘封,或者说被雪藏。不过,当我看到小米公司今年9月推出的新款15.6英寸笔记本电脑时,猛地发现那种熟悉的感觉又回来了。尽管我尚且不能在第一时间辨明这套曾经帮助小米手机一炮打响的理念用在笔记本电脑身上究竟是否有效,以及解释为何在今天重启这套理念等诸多设问,但我可以确凿无疑地说:这款笔记本身上处处都流露着小米手机一代的精神与气质。
言归正传,步入正题,小米这款15.6英寸的笔记本电脑没有太多复杂的个性化元素,甚至你可以说它就没有什么个性化的因子。小米手机一代问世之后,曾经有人做过实验,发现如果遮挡住小米Logo,还真的说不准这是哪家公司的产品。雷军则表示:“我们不要求所有用户都喜欢小米手机,因为消费者的审美观是不同的,但是我们可以做到让所有消费者都不讨厌小米手机的外观,那么,最简单的设计就是最好的。”
我手头这台小米笔记本,也符合上述情形,首先A面是纯色无任何图案,其次机身各个部位的设计都中规中矩,并且色泽、材质均跟小米手机一代非常类似。还有,尽管这些年来关于笔记本接口升级的话题不少,但这台小米笔记本只带七个传统接口,很明显未在产品差异化方面下什么功夫。正因如此,这台笔记本成为目前市面上5000元以下综合指标最强的产品,完美地匹配了“没有设计就是最好的设计”所蕴含的精髓。
这台深空灰笔记本,颜值还是蛮高的,虽然屏幕比较大,达到了15.6英寸,但这台机器做得十分轻薄,整机连同电池的重量只有2.18千克,最厚的部位不及2厘米。在我的印象中,一般情况下14英寸笔记本的重量/厚度指标差不多就是这样了。除了B面屏幕下方的Logo,你很难通过其他途径认出这台笔记本所属的品牌。
虽然这台笔记本是灰色的,可当我拿到暗光环境下使用时,发现它似乎会变色,在咖啡厅里摇身一变竟成了一台“小黑”。当然,我只是开个玩笑罢了,能出现两种颜色,主要还是因为经亚光处理的金属外壳本就具备这样的特性。
深空灰金属上盖浑然一体,没有Logo也没有任何花哨的图案,看上去简洁大方,也显得比较庄重。没错,这款产品的主打定位是商务轻薄,配色与配置,处处体现出为商务人士量身定做的基本原则。嗯,这里只提外观与颜色,配置方面的话题我会在稍后再详细阐述。
这种经亚光处理的金属表面,与镜面有很大的不同,其中非常显著的一条是不易留下指纹,毕竟商务人士不但需要经常移动办公,也没有时间和心情随时清理外壳。
合盖以后,机身后侧的厚度是1.99厘米,在同类产品中实属不易,因为这台笔记本采用了双硬盘、双显卡的配置,既占据空间,还得解决散热问题。由于尺寸较大,使得机身的观感更显薄而精致。
打开上盖以后,从侧面看过去,是不是有几分超极本的味道?
机身右侧有三个接口,分别是电源、USB和三合一SD读卡器,支持SD/SDHC/SDXC。
值得一提的是,这处USB Type-A接口是2.0的,也是机身上唯一一个USB 2.0接口,其实我不是很明白这里为什么要用2.0?
机身左侧的接口更丰富一些,从左至右分别是千兆网口、HDMI、USB 3.0 x2和耳麦插孔。
也许是为了让机身颜色更加统一,这里的USB 3.0接口没有采用蓝色,从而没法跟另一侧的USB 2.0区分,唯一的方法是查阅说明书。
这台笔记本采用了第八代酷睿平台,有i5版也有i7版,我手头这台用的是i7-8550U,基本频率为1.8GHz,睿频可以达到4.0GHz,三级缓存8MB,在笔记本处理器中已经属于王者范儿了。
除了处理器平台,这台笔记本的其他配置也可圈可点,内存为8GB DDR4 2400MHz,硬盘是128GB SSD搭配1TB HDD,符合现阶段最优硬盘组合的思路,显卡方面则在英特尔核芯显卡的基础上外加了NVIDIA GeForce MX110独显,辅以2GB GDDR5显存,谈不上强悍,却有力弥补了核显性能上的不足,在大部分软件应用和游戏中都能发挥作用。
本本键盘的手感,直接影响着每个用户的使用体验。这款笔记本的键盘的键程为1.5毫米,初试了一下手感不错,力度适中,但也不足以留下太深刻的印象。
不过,如果仔细看看右边,便能看出这款键盘与众不同之处——完整的数字小键盘!对于经常需要输入数字的用户来说,笔记本键盘的效率难免会有些折扣,而拥有完整数字小键盘的产品则不存在这个问题。现阶段只有极少数大屏幕笔记本带数字小键盘,而且多为17英寸型号,小米这款15.6英寸产品能提供数字小键盘,为其增添了不少竞争力。
再来说说屏幕,这块15.6英寸屏幕是FHD全高清屏,分辨率为1920×1080,ppi达到142,支持178°广视角和250nits亮度,在室外也有相当理想的视觉效果。
磨砂质感的C面与A面一样简洁素雅,除了第八代酷睿的Logo贴纸外就不再有任何装饰,手腕放上去感觉阻尼系数不偏不倚,长时间敲打键盘也不会留下汗渍。
只是看文章,难免枯燥乏味,来个小互动吧,眼力够好的你,能看到机器的电源键在哪里吗?
由于机身足够宽大,这台机器的触控板,也比小尺寸笔记本更“奢侈”一些,达到了5.9英寸,几乎是一部智能手机的规格了。除了最基本的光标控制,搭配Win 10,这块触控板还支持多指手势控制功能,如整屏滚动、程序切换和画面缩放等手势。
我和电脑的渊源,最早可以追溯到20多年以前,一路也算是充满坎坷。上世纪90年代,逐渐开放的媒体终于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新思潮和广视角,受美国IT热的影响,学生时代的我也疯狂地喜欢上了电脑和DIY,然而与此同时我又发现要想买一台电脑实在是太太太不容易了,因为在那个年代,对于国内普通工薪家庭来说,电脑可是异常昂贵的商品啊!
还在念中学的书呆子第一次感受到了“贫穷”的真正滋味,在那以前我一直觉得自己过着一种“衣食无忧”的生活。后来才渐渐明白,电脑是自己接触到的第一个真正意义上的“国际商品”,中国与美国的价格是基本相同的,国与国之间经济水平的差距就在这里体现得淋漓尽致。
中国的孩子从小吃饭、穿衣、买书、上学,包括买可口可乐,都享受着“中国价格”,所以自然不会感觉到贫穷与差距了,可一旦需要买电脑,才发现美国人需要花1000美元买的东西,我们同样要花1000美元,甚至更多,这样一来,中国人买电脑所付出的代价,真的要比同阶层的美国人大好几十倍。
正因如此,我的切身经历,让自己深切感受到了中国用户买电脑的难处。因为买不起电脑,所以早期我用阅读替代了实际操作,各种各样的电脑杂志、书籍、报刊在家里堆积成山,渐渐地让自己成长起来。进入大学以后,在报刊杂志发文的稿费不仅可以吃饭和交学费,还起到了更大的作用,当初渴望买电脑遭遇的比登天还难的困境,最终也因这份不错的兼职而成功化解掉了。
虽然买电脑已不再困难,但那段特殊的经历,却彻彻底底地改变了我的人生,让我变成了一个热爱研究电脑市场并愿意为之付出毕生心血的PC狂。不论这个世界如何变化,不论手机、智能家庭如何发展,我最喜欢的,依然还是电脑。
笔记本普及以后,不论走到哪里,我都喜欢将电脑带在身边,十几年来,折腾过的笔记本电脑也不计其数。长时间不用手机?这个对我来说其实并不困难,但要我长时间不能打开电脑和登录Windows,长时间不能摸到键盘,我可能真的会六神无主如鲠在喉了。
有了孩子以后,我选择了一种节奏不那么匆忙、时间更加自主的生活方式。有时候,当我送孩子去到幼儿园或者学校以后,甚至可以在附近找一处能上网的地儿,完成一天的工作,再接孩子回家。这说起来好像挺轻巧的,但为了实现这种转变,其实我也付出了异常艰辛的努力和毅力,期间经历的酸甜苦辣,让学生时代赚钱买电脑的斗争都显得平淡如水不值一提。说真的,我也非常感谢今天这个互联网时代,让普通人也能拥有“生产资料”,这是SOHO工作的大前提。与北上广深的同龄人相比,我可以将每天平均四小时的通勤时间牢牢把控在自己手里,便给了自己更大的自由。
对我来说,这台笔记本已经是可以接受的最大体积了,它刚好可以塞进我的公文包里,再大一点点,我就得重新准备笔记本背包,就会很不适应。
另一方面,由于它正好是可接受范围内的最大规格,那么也能在可接受范围内实现最好的使用感受,毕竟在使用环节,笔记本还是越大越舒服。举个很简单的例子,同样是1920x1080的分辨率,这台15.6英寸笔记本在Win 10中字体默认125%缩放,看着非常清晰,而13英寸笔记本都是默认150%缩放,后者的显示效率低了很多,要想提高就得降低舒适度,经常让人限于两难境地。
小尺寸笔记本,更是不可能拥有这样的数字小键盘。
刚开始的时候,我觉得有些困惑,这里的USB接口为什么要用2.0呢?后来在使用中渐渐发现,从位置上讲,这处接口如果连接2.4GHz无线键鼠的接收器,倒是一个不错的折中方案,也许小米预见到每个用户或多或少都会有连接低速USB设备的机会?从而让投资更有效率?
平心而论,这年头还需要用LAN口的笔记本用户应该不是很多了,但小米这台机器的设计理念就是小米手机1的设计理念,有LAN口比没有LAN口还更加简单,个中微妙相信你也能有所体会。这台机器没有为了提升外观而缩减接口,也没有采用目前流行的USB Type-C接口和雷电接口,这样做的“坏处”当然是存在的,我就不赘述了,可这样做的好处也非常显著。第一,节省成本,可以将钱用在双硬盘、双显卡等更有价值的地方;第二,用户不再需要购买任何附加的转接头、扩展坞,总投资额明显降低。
开机进入系统,看看基本信息,这台笔记本电脑的生产厂商是北京田米科技,属于小米生态链的参与者。
下载一个CPU-Z,第八代酷睿的基本指标大家都很清楚,我就不在这里浪费各位的时间了。值得一提的是,CPU-Z也能看出这台笔记本采用了双显卡,独立显卡是MX110。
我用CPU-Z简单测试了一下性能,i7-8550U的性能比i5有明显的提升,如果拿台式机处理器来做横向比较,那么最接近的一款是i7-6700K,以前曾有朋友认为笔记本用太好的处理器是浪费,那么你愿意拒绝i7-6700K吗?第八代酷睿最大的变化之一,就是移动版i7的性能优势愈发明显,并且也杜绝了之前高能耗、高发热等诸多瑕疵。
就算i7满负荷运转,在这台15.6英寸的笔记本身上也不用担心,因为它还采用了双风扇、四热管的散热设计,尺寸大的机器,散热更有保障。
再打开GPU-Z,可以看出独显MX110比集成的核显620优势并不是太明显,比起游戏本的1050什么的,差异较大。因此可以看出这台笔记本并不符合游戏玩家的需求,事实上商务本与游戏本一直都是井水不犯河水的。对于商务用户来说,MX110在硬解视频时会体现出优势,在玩一些画面不那么顶尖的游戏时,也能让帧数比集显上升一个台阶。
双硬盘是这台笔记本的又一个比较明显的亮点。如今SSD的价格已经降下来了,可大容量依旧是一种奢侈。我一直建议台式机用户采用双硬盘组合,可笔记本限于内部空间的挟制,组建双硬盘不那么容易,小尺寸笔记本更没这个可能。这台小米商务本采用的是128GB SSD+1TB HDD的组合,前者由海力士提供,后者由西数提供,有效地实现了速度与容量的平衡。
我用AS SSD Benchmark测试了一下这块海力士SSD的速度,中规中矩,是SATA 3.0总线M.2接口的标准,在开机和加载软件时的效率和大部分台式机SSD一致。这里如果采用PCI-E总线NVMe规格的SSD会更快些,可那样一来成本攀升太厉害,估计5000元以下是搞不定的。
接下来,为了测试一下这台电脑的性能,我琢磨着用太简单的国产软件不够客观,3D Mark又不是这台机器的强向所在,于是决定用最新版的PC Mark 10来跑一跑。
游戏用户可能更关心3D Mark跑分,但PC Mark跑分更能客观展现CPU、内存和硬盘在日常应用中的表现。目前PC Mark最新版号是10,任何用户都能免费测试基准项目。
如果要实现进阶测试,需要几十美元或者上百美元购买完全版,只有专业评测机构才用得上。
这台小米笔记本的PC Mark得分是3225。
在比较列表中,我们看到这个成绩距离3D游戏PC还是有一定距离的,但作为办公PC已经绰绰有余。以前我一直觉得3D Mark是为游戏玩家准备的,可如今PC Mark似乎也在为这个方向改变了。换句话说,难道办公用户真的不在乎性能?
工作之余,晚上玩几把星际争霸,是我非常惬意的时光。今年9月高清重制版上线了,我找到十几年前一起玩星际的小伙伴,好不容易才能有时间连上一两局。一旦进入游戏,却能让我们轻轻松松地回到往昔岁月。
星际争霸2被我忽略掉了,高清重制版的星际争霸1完全保留了之前的玩法。我为什么那么喜欢它,原因其实很简单,现在忙碌的人生,已经不可能重新学会一个新游戏了。
虽然画面变了,但我们的战术、打法,依旧跟学生时代一模一样,甚至连操作都原封不动地保留。
应付这样的游戏,这台i7版小米笔记本完全可以胜任!
这些年来,因为工作性质的缘故,我有很多机会可以去了解和洞悉不同朋友对于电脑采购时的不同需求,中间也发现了一些存在且尚未解决的问题。比方说,真正了解自己需求的用户,其实并不算多。另一方面,在不够理性的市场环境下,即便是生产厂家的产品经理,有时候也会被感性的呼声蒙蔽了双眼,做出不够准确的判断。
一个很明显的例子是,面面俱到就是个伪命题。想要满足轻薄、酷炫和长续航时间,却又渴望强大的游戏性能,噢,很遗憾,这在今天看来还是一种妄想。大老客见过一些有“选择困难症”的朋友,其实也不能怪他们,只是他们缺乏将产品指标优先性排序的好习惯。作为商务本,你是觉得各项宏观指标重要,还是偶尔放纵一下打打游戏重要呢?认真回答了这个问题之后,你就不会再因商务本没有配备1060级别的独显而感到遗憾了,更何况MX110这样的显卡芯片玩玩星际争霸和LOL什么的,其实并没有什么缺憾。理性的用户,是需求左右选择,而不是被硬件的名字和型号来动摇决心。
另一方面,也许不少电脑用户跟我一样,曾经遭遇过物资极度匮乏的岁月,所以对产品的综合素质有较高的期待,而这显然已经不再适用于今天的环境。过去一件中山装就可以满足所有场合,可是今天如果有人希望拥有一件正面穿是西装、反面穿是夹克的衣服,是不是有些滑稽呢?对待电脑也是一样的,大部分电脑用户都不止一台电脑,那么,家里的台式机、工作用的笔记本、老人用的一体机……各种产品都有自己的特点是最好的,办什么事都用专业设备,既实现了最优的使用体验,也最大程度上减少了重复投资。
可能你会觉得这样的道理再简单不过了,但事实上就算是一线厂商,在商务本领域也犯了不少错误,比如刻意求薄牺牲键盘手感,颜色上标新立异却无形中缩小了用户群,或者刻意求薄而导致续航和散热大打折扣等等。在这个浮躁的世界,产品的取舍务必理性,有些时候会遭遇短暂的不理解和争议,但时间可以证明谁的主张才是真正正确的。
商务本的另一个误区,是过度追求平板化设计,这方面的案例较多,而且显著,我在这就不指名道姓了,各位一定能想象得出的。
以我本人为例,电脑的键盘与屏幕,肯定是不能分家的,除非是坐在电脑前看电影,其他任何场合双手都不太可能脱离键盘。而且,成习惯之后,思考时也只有摸着键盘才有头脑里的灵感,摸着手机和平板上的虚拟按键,绝对是苍白而乏味的。
平板作为娱乐工具而存在,是合理的,在只需要触控的专业应用场合也是有用武之地的,可是对于习惯了键盘的IT人士来说,将键盘去掉实在是极度勉强和鲁莽之举,最后大家发现这条路根本走不通,想用平板电脑来取代商务本,这绝不是以人为本的思路,而是激进且充满风险的举动。
回过头来看,平板与智能手机的风靡,以及PC总销量的下滑,这两件事丝毫不能代表前者对后者的替代作用。事实上,真正需要PC的用户,从来就没有减少过。真相是,过去有很多并不需要PC,却需要类似设备的非专业人士,比如炒股和打麻将的老人,看动画片的孩子,这些用户以前只能选择PC,被迫去生硬地学习键盘操作,甚至把操作流程用笔记在纸上。
随着时代的进步,PC用户开始走向归真,只有真正需要PC、把PC作为生产工具的用户会留下,只玩些轻应用的消费者自然就逐渐流失了。可是这种变化,却让一些专业人士误以为是平板、手机在取代PC,以至于梦想用平板来重新定义商务本,或者硬把手机、平板揉在一起打造高端商务终端的新形象,强扭的瓜甜不起来,这实在令人感到有些惋惜,不是吗?
从2000年至今,我从学生兼职党一路成长为业务员、撰稿人、产品经理、市场总监以及数码爸爸,不断切换的身份,却从未降低过对PC的爱好与热情。不论在家里还是公司,不论在旅游景点还是咖啡厅,一台摆在面前的笔记本,总是让我感到既愉悦又放松,既充实又快乐。
写在最后
一台笔记本电脑涉及到的指标实在是太多太多,从处理器的品牌、频率、核心数,再到功耗、制程……单是处理器这一项就可以列出一大堆数据。那么,加上显卡、内存、硬盘等等,排列组合起来几乎就无穷无尽了。商务本是笔记本电脑领域最悠远的分支,因为电脑被赋予便携的特性,最初就是为移动办公服务的。经过30多年的发展,电脑产业不停地调整和变迁,设备种类愈发丰富,个性化需求带来了市场的多样化和高度繁荣。为移动办公量身打造的商务本,当然也需要与时俱进地更新和升级,以专业的态度和理念赢得用户的首肯。
知易行难,如何克服面面俱到这个伪命题,如何在取舍之间彰显厂商和产品经理的底蕴和智慧,确实是相当有趣而又充满挑战的事儿。从这台15.6英寸小米笔记本电脑身上,我看到了小米初创时期的那份情怀,抓大放小,敢于取舍,“没有设计就是最好的设计”……诸多元素加在一起,汇聚成了这台价格不到5000的笔记本“水桶机”。只看单项的话,这台机器原本并没有什么特色元素,但所有指标加在一起,就构成为了最耀眼的特色。
看着它,我似乎回到了2011年,望见雷军在高高的舞台上拿出了一台“没有设计就是最好的设计”的笔记本电脑。